先说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吧!
简单介绍一下: 海菲兹(1901-1987),犹太血统美籍俄国小提琴家。我听说过一个故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爱的喜悦,爱的忧伤皆他所作)克莱斯勒,曾经去听过海菲茨的独奏会(那时海菲茨只有13岁(很确定,我只要是数字就一定是精确的))听完海菲茨的演奏,克莱斯勒说:“我恨不得把我的小提琴封起来不拉了”。仅此一句话足以证明海菲茨从小就有的惊人天赋。
我听过海菲兹的小无,虽然不是很符合我个人的胃口。。。海菲兹的音色很正(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很真实,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他运弓的时候用的力道比较大,所以给我的感觉比其他的大师们演奏的音色要硬很多,同样海菲兹左手的揉弦也很用力(相对)。故而,海菲兹的小无给人的感觉更加有一种厅堂感,辉煌感。他的演奏非常的干净,利落。气势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十分的恢宏,霸气。当然,海菲茨的技巧是非常完美的。据说他从来也不会拉措哪怕一个音(传说)。这里有个小故事(据说):剧作家萧伯纳曾经每晚祈祷,希望海菲茨能够拉措哪怕一个音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菲茨的技巧是十分惊人的。
但是,他惊人的技巧和非凡的音乐天赋并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胃口。像我就觉得海菲茨的演奏太过“硬”了。(在此说明,我听的是海菲茨的小无1952年版本,那时的海菲茨的演奏风格早已确定,并且他用的是一把1742年的瓜纳里,这把琴萨拉萨蒂生前曾经用过,他的音色十分的优美,又不失优雅。我相信这也是他自己觉得对于巴赫小无最好的诠释)他的硬,有点不尽人情的感觉,常常是一个音的余韵还没有消失,下一个音就硬挤进来一样的样子。有时会使人感觉不是很舒服。(换句话说就是不HX。。。)而且,他的小无不知到为什么,与其他大师的小无相比,快了很多。(真的是快了很多,我听得都不习惯)但是,并不是说海菲茨的演奏不好,只是,他的演奏真的很特别。与大部分大师的演奏区别很大。除了“硬”还有“明亮”的感觉。他的演奏很注重细节的刻画,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这是真的T T)演奏一气呵成(但是我觉得太急了,太快了)
若是第一次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我绝对不会推荐你听海菲茨的版本。还是那句话,他的演奏太特别了。适合听了许多大师们经典演绎录音很多年的老古典音乐爱好者。(难道说我功力还不够么T T)
额外说一句,虽然海菲茨的小无总体来说太硬,太急了。但是,他小无里面的恰空我却十分的喜爱。他的硬,在恰空里与曲子深邃的意境十分的相配。(十分哦,十分)他用力的运弓在一些柔缓的曲子里可能感觉太硬,但是在恰空里面却是正正好。这时,他演奏音色里的“正”(不夹杂自己的个人情感,不矫揉造作我称之为‘正’)和恰空配合的如此HX。他的恰空是我觉得能和巴托克的演奏一比的经典演奏。
而后,是我最喜欢的演奏------米尔斯坦的小无
O.K.继续介绍。米尔斯坦(Milstein)是美籍小提琴家,生于俄国敖德萨,7岁起正式拜师学琴,10岁开始公演。他也是奥尔的学生,还曾师从小提琴大师伊萨伊进修。20年代米尔斯坦与钢琴家霍洛维茨联袂在苏联各地同台献艺,曾是乐坛一段佳话。1925年米尔斯坦开始在欧洲和南美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29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米尔斯坦在美国举办了首演,听众立即为之风靡。此后米尔斯坦便定居美国。
米尔斯坦的小无是我在后期才接触到的。他呢,演奏的风格不像谢霖,更不像海菲茨。而且两边一点也不趋近,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一种风格。即不刚硬,辉煌,也不柔和,温暖。他的风格,如果比喻的话,就是这种感觉:谢霖的演奏是棉花糖,海菲茨的演奏是硬糖,而米尔斯坦的演奏是奶糖。奶糖一开始是硬的,但是随着你的深入和细嚼慢咽,你会感觉到奶糖慢慢软了下来,甚至有了一点柔韧,这就是米尔斯坦演奏的特点。若还是不理解我的意思,明白的说就是,米尔斯坦的演奏十分的“正”!!(与海菲茨的音色‘正’不同哦,是演奏很正!!!)就是说,他对于每个音符的处理的十分完美。没有谢霖对于柔和音色与明暗音律的追求,没有海菲茨近乎刻板的音色“正”,米尔斯坦就是那样的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巴赫当年的神韵。德国人的严谨,德国人的包容性都很好的体现在他的琴声里面。我个人认为米尔斯坦的演奏是最符合德国的人文特色,风格与感觉的。巴赫的神韵都被米尔斯坦表现了出来。
在谢霖的演奏里,我体会到了感动。在海菲茨的演奏里,我体会到了辉煌。而在米尔斯坦的演奏里,我体会到了隽永。
米尔斯坦的演奏对于小无的老听众来说一定是不可错过的经典版本,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如果你希望进入巴赫音乐殿堂里被称为“小提琴的旧约圣经”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的话,就听听以上三位大师的演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