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爱心公益

  • 分享

    (转)平等的人格,才是真正的慈善

    木楼听雨 2010-09-10 18:46
        慈善之举的核心内涵,不仅仅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物质救助,它还应该包括对被救助者尊严的一种维护。被帮扶的对象,都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拥有比我们任何人都强烈的自尊。他们虽然贫困、或者无助,但他们在人格上与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他们绝不应该受到轻视。
        我们的爱心人士来自四面八方,都是满怀着关爱之情来付出。我们不希望在大家的帮扶过程当中,因为一些无意之举,或者不慎,而伤害到这些被帮扶对象。因此,【寒窗春暖】撰写了本资料,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于平等
        当每一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都同样的拥有一份尊严――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他是健康还是瘦弱。当我们面对每一个生命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肃然起敬。
        当我们能够有时间、有能力、有机会去付出点滴的时候,我们要庆幸,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幸运,我们应该心存感激。而我们的帮扶对象,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是磨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选择了平等的站在他们身旁,给予他们一些支撑而已――何来高低贵贱之分
        我们应该记住,作为生命,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
        在我们帮扶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感谢生活赐予我们的幸运,我们更要感谢生活让我们有机会通过我们的帮扶对象,来认识苦难,见证坚强,尝试付出,体验人生百态。

    关于同情
        事实上,所有的爱心人士都是出自于对这个群体的同情,来给予他们以关爱的。
        我们在走近他们身边的时候,也走入了他们的家庭,更走入了他们的生活。我们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而是从深处见到、听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内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他们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关注和爱心。
        但在我们的帮扶过程当中,我们的付出如果稍有不慎,便往往会给对方造成被“施与”的感受,这种感受令对方(特别是孩子)感到处于被怜悯的氛围当中,感到被摆在弱者的位置上,这种弱小和无用的感觉可能会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很深的伤害。
        因此,当我们怀着慈爱和善意去帮扶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尽量去体会对方的感受,顾及到对方的自尊。这种帮扶才不负我们的初衷。


    关于承诺
        在介入帮扶工作的时候,帮扶对象往往有各种困难和需求。爱心人士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随便作出无法实现的承诺,包括金钱方面、物资方面、孩子的前途方面、改变其家庭状况方面、解决其家庭有关困难方面等等;
        2、不要随便承诺支付某项费用(除非你的确有这个打算同时的确具有这个承受能力,但最好和爱心小组的其他成员商量共同决定);


    关于捐助和给予
        如果爱心人士的经济条件许可,适当的捐助是可以的,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帮扶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捐赠款项给予的“度”的问题。除非是必须的,否则最好不要随意给予,特别是对孩子,不要给予零用钱,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以学习的奖励形式给予;
        2.可以给被帮扶对象(特别是孩子)赠送和购买一些学习、生活的必须品,如文具、书包、课外读物、工具书、冬衣、鞋子等等,但一定不要过多;
        3.引导和支持帮扶对象自强、自立、自信才是正确的方式,不要因为“给予”的过于随意反而让对方形成了依赖心理,甚至“伸手”的习惯,这样令我们的帮扶效果适得其反。
        4.尽量避免带被帮扶对象到商店中挑选物品;
        5.在捐赠旧物特别是旧衣物的时候,要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如对方切实需要,可捐赠一些闲置不用的、九成新以上的物资和衣物。但要注意有些地区有不接收旧衣物的习惯,便一定不要捐赠。
        6.特别是在对旧衣物的捐赠方面,注意一定要成色新、干净、整洁,无污点、霉点、异味。凡是破旧、破损、大小码与被捐赠对象不符合的一律不能捐赠。因为这是对对方的不礼貌和不尊重,将给对方带来严重的心理抗拒和心理影响甚至心理伤害。


    关于拍摄照相和曝光问题
        在帮扶过程当中,许多爱心人士都希望能够将被帮扶对象及其家庭状况拍摄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和了解这个群体,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来帮助他们。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我们的帮扶对象每每被动的被爱心人士要求站在自己家庭的这个角落、那个角落来拍照,家中一些破旧之处也被一一拍摄下来。大家虽然是善意,但这种行为却往往很深的伤害到了对方。
        贫困不是光荣的事情,当贫困被不停的记录、不断的曝光的时候,就像他们的伤口不断的被拿出来展示,这样便会遭到到对方的反感和抗拒。
    因此,爱心人士要尽量避免这样的举动。如果实在有需要,可采取以下方式:
        1、首先一定要征求对方的同意,并确实告知自己的意图,如果对方不愿意的话,便不要进行;
        2、采取合影的方式,让爱心人士一道合照,这样可避免对方的被动心理;
        3、给被帮扶对象拍摄全家福,或者其他图片,在下次探访的时候,一定记得将图片带去作为礼物送给对方,对方才会理解到爱心人士的诚意。


    关于感恩的问题
        每个爱心人士在付出的时候,都是无偿的、自愿的,绝对不是以期待对方的感谢和报答为目的。
        那么,是否感恩就不需要了?不是的。感恩并非对爱心人士而言,而是被帮扶对象发自内心的一种爱的传递。
        当一种情感、一种行为被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感动着一个人的时候,这种情感和行为将会在这个人心中升华,于是,这种情感和行为会传递出去。这种传递的过程,便是一种感恩――对爱的回馈和感谢。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也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帮扶的过程当中,需要引导和鼓励我们的被帮扶对象,以坚强、宽容、付出的心态去生活,能够在自助及助人的氛围中去生活,能够将接受到的关爱传递出去。
        这种爱心的传递如同接力一样,当被帮扶对象无论以什么方式,语言或者行动,对他身边的亲人、同事、同学、朋友传递这种爱的时候,便是一种感恩。因为他将他接受到的爱,回馈给了其他的人们。
        相信这种感恩,便是爱心人士期待见到的结果。哪怕被帮扶的对象,从来没有对我们的爱心人士说声“谢谢”,我们的每一位爱心人士,都已经通过被帮扶对象传递关爱的举动,感受到了他们那颗感恩的心。

    关于探视的着装
        1、由于我们探视对象的家庭基本上都是贫困或者病患家庭,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外,这些家庭成员的情绪大多都长期受到困扰,因此,我们在探视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着装,尽量避免穿着颜色过分夸张、款式过分张扬的服饰,以免在视觉上形成太大反差,加深被探访者的自卑心理和抗拒心理,这样不但容易伤害到对方,让对方不容易接纳爱心人士,而且还将影响双方的沟通。
        2、带子女或者其他未成年人前往探视结对个案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考虑贫困孩子(或孤儿)的感受,建议子女们能身穿校服前往。这样不但令孩子之间能够获得相互的认同,也能促使双方能够尽快的融洽。
        3、如果爱心人士需要帮助探访对象做一些修理、搬抬等家务工作,那么需要身着适应工作需要的服装,女士尽量避免穿裙装。

    探视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1、在和对方进行交谈的时候,希望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和对方交流,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口吻;
        2、对待老人需要以倾听为主,絮叨可以释放老人的寂寞,听老人絮叨是一种交流方式;
        3、不要用指责和教训的口吻与被帮扶的孩子交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多询问一下学校的情况、孩子的爱好等,双方融洽了之后,再慢慢就学业等问题进行沟通;
        4、有些病患家中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病情是瞒着老人的。同时,有些病情令病人产生强烈自卑,因此,爱心人士在探视病患或者残疾人士时,尽量不要当着全家人的面了解病情;
        5、一些家庭出现变故后,忌讳谈论。因此,有些家庭情况需要通过居委会来了解,或者通过单独和家庭成员交流来了解,如果对方不愿意提及,便不要追问;
        6、因很多城市孩子不了解弱势群体的具体生存状况,对被帮扶家庭的贫困程度、病患、残疾程度等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家长如果带同孩子前往探视,需要事先教育和指导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在探访过程中因语言或者行为的不慎而伤害到对方。

    特殊注意事项――对老人的探视:
        1、由于老人的吞咽等生理功能不如年轻人,因此在带给老人的零食方面要避免送有可能导致老人噎住的食品(包括饼干、香蕉等食品),如带去的话,要切成小块,监护老人食用后再离开。如不能监护其食用,最好不要给老人送有可能发生危险的食品。
        2、这些老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经验,这些都是他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财富。因此,他们的思想深处并不希望被人怜悯,但因年迈的关系,他们在生理上被人视为弱者,这个问题常常触及老人内心的自尊。因此我们在探视老人时,不要在言语上将老人放在弱者的地位上交流,不要伤害到老人脆弱的自尊。对老人可以多用请教的方式,这样容易融洽感情,加深了解。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