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zu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土壤污染问题远比“镉米”更重要

已有 526 次阅读  2011-03-31 14:39
   
 
      近期,媒体的调查和宣传,让“镉米”又一次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实,镉米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在1968年的日本富山和1983年的台湾桃园,就出现过大米中镉超标的事件。1974年,我国首次在沈阳张士灌区发现镉超标大米,其污染主要来自当时沈阳冶炼厂的污水。随后,在1989年,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将灌区上游330公顷的土地列为严重污染区 。

       我国的“镉米”最先发现于东北,但是最近的几项研究调查都发现,南方大米受污染的情况正在越来越严重。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从水稻品种上来说,耐热不耐低温的籼稻广泛种植于南方,而籼稻由于一些品种上的特性,“天生”比粳稻更易于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镉;第二个原因是南方多金属矿区,多冶炼工厂,工业废水和采矿废水缺少足够的处理措施,其排放导致了土壤本身的污染,从而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

        除了工业和矿业废水污水灌溉之外,还有一个独有的原因造成了镉污染:含镉磷肥的施用。我国自身生产的磷肥中镉含量不算高,但是作为一个磷肥进口大国,各原产地的磷肥中镉含量不一,比如美国帕斯卡古拉地区的磷肥就含有较高水平的镉,长时间施用会引起土壤的镉污染。随着污染的加剧,不仅仅是水稻,其他蔬菜水果也会受此影响。比如2008年的调查,江西某县对镉污染区和非污染区104户的304种食品进行了调查,镉超标率超过20%,其中大米和蔬菜的超标率分别为77%和14%。

       抽样调查市售大米中镉含量发现,超标大米约占10%,听起来很惊人。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有两个建议来规避可能受到的重金属危害:首先,丰富自己的食谱,不要长期食用某一场地某一品种的粮食或者其他食物,从而降低健康风险,毕竟在市场上,安全的食品依然占了主要部分;其次,拒绝和减少使用,最好是循环使用产生高污染的产品,比如镉往往是铅锌矿开采后的副产品,循环使用铅锌制品,长远来看,就是减少了镉向健康土壤和水体的排放,也就是减少往自己饭碗里的添加。

        事实上,在“镉米”风波的背后,是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我国环境保护部自2005年起就投入大量资金,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普查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摸清楚重金属和一些有机污染物在我国土壤中的污染情况。2009年6月5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土壤污染调查项目还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一旦结果出来,“将在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公布”。我们依然不清楚,中国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具有地域局限性,也就是说污染物在土壤中很少移动,不像空气污染一样可以从西伯利亚刮到北京再刮到夏威夷,或者像水体污染物能从上游漂到下游。对土壤来说,污染在哪里,就会扎根在哪里,几十年上百年不变,通过生长在土壤上的作物,把污染从田间地头运到城市的餐桌上。这个特点让土壤污染变得非常隐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吃了好几年污染土壤上产出的食物之后都不会被发现。如果把环境污染比做地球的疾病,那么土壤污染算得上是“病在膏肓”。

       目前尚没有“价廉物美”的技术方法,可以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日本和台湾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至今仍然在撂荒中,更好的结局是被用做建筑用地,被结实的水泥建筑永镇在地下,比如现在沈阳张士灌区的部分区域。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的法律规定有污染的农业用地必须停止种植可食用农产品,这些污染土地何去何从依然是个难解的问题。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