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林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山水之间的蓝色乡韵

已有 513 次阅读  2011-02-16 16:18
       在云南省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哀牢山,而在山脚下,蜿蜒盘行的红河水终年川流不息。在群山深处、碧水之间,一片片梯田铺天盖蔓延开来,环抱在阳光、白云和层层雾霭中,宛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而这一奇景的创造者正是勤劳勇敢的哈尼族人民。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目前人口约有130万。

       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她源于古羌族,游牧于青藏高原,然后逐渐向南迁徙,最终定居于滇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在这一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哈尼族曾与大自然做了许多抗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在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中,蓝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哈尼族以农耕为主,大多生活在陡峻的高山、神秘的森林、阴森的箐谷和湍急的河流等复杂而难以预测的环境中,由于先民们的认识能力相对有限,他们便将千变万化的自然尊为神灵,虔诚祭祀,以求保佑。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了哈尼族延续至今且最具特色的自然崇拜。

       在哈尼族的各种自然崇拜中,水崇拜的影响最为深远。哈尼族,特别是红河哈尼族的节庆活动、宗教仪式都与水有关系。在哈尼族最经典的迁徙史诗《阿培聪坡坡》中,“水”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可谓是哈尼族之源:“古老的祖先出生在洪水中,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他们在水波中徘徊;祖先们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停下来,在那些阴暗、寒冷的季节里,他们步履蹒跚地走在路上。”

       哈尼族的服饰也体现了他们对水的崇拜和喜爱。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蓝色土布作为衣料。男性的服装相对简单,上身一般是带纽扣的短背心,下身是一条比较宽松的长裤,他们通常喜欢用白色或深蓝色的土布包头。大部分哈尼族女性比较偏爱无领的短衫,衣扣开在衣服的右上方,再配以长裤或不同长度的裙子。她们的上衣、衣袖和腰带上都有大量的手工刺绣。

       草顶是哈尼族建筑的显著特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尖尖的草顶,远远望去就像是山林中的一簇簇蘑菇,因此人们也将哈尼族的住房形象地称为“蘑菇房”。可不要小看这尖尖的草顶,它不仅可以遮风挡雨,更有助于空气流通。哈尼族每一两年就要更换一次草顶,这就需要大量的高棵稻草,因此,无论是高山还是河谷的稻种,哈尼族都偏爱选用高棵稻谷,以此来满足建房换顶的需要。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传统人居环境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在蓝天的映照下,梯田也现出了如梦似幻的蓝意

       以耕种梯田为生的哈尼族深深懂得水是衣食之源,因而发展了一套完善的“用水之道”。自古以来,哈尼族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人们根据一般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渠田块的入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依照标准自行流进田里。

       勤劳的哈尼族人民修筑了壮观的梯田,并在梯田的修建、耕作、经营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田间地头传承不息,经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季生产调》。时至今日,《四季生产调》仍以古歌古谣的形式流传于哈尼族聚居区,有不同版本,但大同小异。

       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完整再现了哈尼族的劳动生产程序和生活风俗画面。引子部分着重强调《四季生产调》的重要意义,其余部分则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拔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以及相关的技术要领,此外,与农耕活动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也都囊括于其中。

    《四季生产调》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更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直白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也给人带来了亲切平易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2006年5月,《四季生产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哈尼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许多知识,就是在哈尼族人宛如天籁一般的歌声中传承至今的,无论是酒歌、茶歌、《四季生产调》(上),还是多声部民歌(下),都可谓是历史的见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其中包括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最具特色的是栽秧山歌和情歌。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其中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行制作,表演也无需受场地限制,在梯田上、山林间和村寨中都可以进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音节结构、调式音阶、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农耕劳动相伴而生,是研究哈尼族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此前一直没有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具有多声部音乐综合素质的传承人日益减少。2006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 举报